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一周】抗疫“战场”转移之后

朱珉迕 上观新闻 2021-01-05

“要有持续作战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上周起,上海援鄂医疗队开始陆续返回。相关方面为其隔离休整期间准备的菜单,一度在网上热传。14天无一重样的菜单,让很多围观网民“流了口水,更流了泪水”。

 特别的礼遇,成了这座城市特别的风景。而在上周三傍晚,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前往虹桥机场迎接首批返沪医疗队员时动情表示,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敬的人”,“人民不会忘记你们,时代不会忘记你们,历史不会忘记你们!”

奋战一线的1649位上海援鄂白衣战士,无疑担得起这份荣耀。这一个个普通个体身上迸发的大爱和情怀,折射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自觉与担当,亦具象地体现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

而这座城市用以迎接他们的,不只是超常的礼遇。


医疗队员的回撤,也意味着疫情防控的一次“转段”。在武汉和湖北的防控形势不断向好同时,“战场”正在转移,回到上海的医护人员们同新的“前线”之间,亦有一次“交棒”。

在迎接首批医疗队回沪后第二天,李强主持召开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又一次会议,明确提出当前上海面临的两组“大势”和“大局”。

其一,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形势严峻,上海作为最重要的口岸城市之一,必须守好国门,坚决服务好全国疫情防控大局。

其二,疫情对经济形势已经造成较大冲击,全球经济更有巨大不确定性,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世界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风向标,必须稳住经济、稳住信心,坚决服务好全国“稳增长”的大局。

“我们现在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紧迫的任务。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提高观大势、把大局的能力。”他说。

几天后,上海宣布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一级下调至二级。

此前,全国已有26个省份先后调降省级应急响应级别。而截至正式调级前一日,上海已经连续21天无本地新增确诊病例,这为调级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尽快恢复经济发展和正常社会生活的呼声走高,一些在疫情高峰时期采取的防控手势,亦需要因情因势有所调整。

在本地疫情相对可控的情况下,“调级”释放了更为积极、清晰的信号:上海要在一些方面“以攻代守”,更进一步推动防控与发展的“两手抓”,这座超大城市的“复苏”节奏需要加快。

与此同时,看待“调级”,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角度:级别调降,并不等于一概放松——有些方面的手势是松了,但在一些方面,措施和手势会更严,也需要更严。


强调两个大局,亦是强调这样一种辩证关系。持续增大的境外疫情输入风险,使得身为口岸城市的上海压力陡增。“国门关口”已是新的前线,在“守国门”方面的举措,需要更为严实。

一周来,上海一手在准备应急响应级别调降,一手则在升级“防输入”的管控措施。此前已被多次强调的专用通道分流排查、“直通车”接送转运、属地社区管控等三个“闭环”,被进一步要求做实做细、环环相扣。

上周六,李强、龚正等市领导前往浦东国际机场等地,实地检查口岸、地区严防境外新冠肺炎疫情输入工作,看望一线工作人员、志愿者,嘱咐相关方面“要有持续作战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李强强调,在严格落实重点国家抵沪航班防控措施的同时,对非重点国家抵沪航班,要全力实施100%登临检疫,对入境人员实施100%体温检测、100%健康申明卡审核和100%海关流行病学调查,确保“不漏一人、不留死角”。

而在次日,上海在公布“调级”消息的同时宣布,在对所有来自或途经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入境人员实行100%隔离基础上,将对所有非重点国家入境人员实施100%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并进一步加强中转转运、居家隔离方面的措施。

“持续奋战”的信号,早先就传出过。对上海各级干部特别是直接相关的部门、地区而言,“守国门”的任务不可谓不难,但考验当前别无选择,只能迎难而上。

“全市各方面特别是各区一定要看到这个大势,服务这个大局”,李强在周中的领导小组会议上表示,“只要把全流程闭环式管理做到位,是能够控住的、管好的,要有这个信心,更要有这份担当”。


展现了这份担当,也才算不负此前医护人员“为国家拼命”时的付出。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穿上白大褂,但每个岗位、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的考验面前诠释担当与价值。而同时,在“防疫”之外的领域里,更多人亦需展现出自己的担当。

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共同构成“新战场”的,还有“提速发展”。“近期各地抓发展已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我们要有一种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要与时间赛跑”。

一方面,疫情造成的冲击需要修复。眼下全球疫情的蔓延,对上海这样经济外向型程度高的城市来说,困难和挑战的确超乎寻常。但另一方面,巨大的危机之中,也未必没有机会。

“国际资本都在寻找出路,上海还有自身优势,相信机会很多。”李强向在座官员们介绍自己的判断:一旦疫情结束,国际企业家很可能扩大对华投资,关键在于上海能否抓住这些可能转瞬即逝的机会,尽可能吸引投资落地、企业落户。

“要有定力,要有行动。”他说。定力来自对前景的信心——即便短期困难巨大,但长期趋势仍然向好;行动则来自于推动发展的紧迫感,和具体手势的及时变化——“特殊时期就要打破常规、突破陈规,特事特办、急事急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特殊时期就要特别讲效果、特别讲效率”。

对各级官员来说,检验“特殊时期”的表现高下,很大程度要看能否在风险可控的状态下,尽快根据情况和需求变化调整手势,甚至主动突破常规,为正常的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创造条件。

这里涉及一种风险观,而风险观本身亦折射担当意识。在不断升级、日趋多元的挑战之下,上海的干部们,应当有更强共识、更大行动。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珉迕
微信编辑:胡雨松

◢ 猜你想看↓↓↓

【上海一周】特殊时期,“走企业”的深意

【上海一周】“重大变量”出现之后,上海如何再起跑

【上海一周】疫情危机,怎么“变”出新契机

【上海一周】“两难”考验下,何以赢得“双胜利”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


“嗯,这篇正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